大家說:“體質要從小開始,很多奧運冠軍都是從小就開始刻苦鍛煉的”;
但我聽說:“人的身體素質主要是取決於青少年時期的鍛煉呢”;
不是吧!聽說:“中年鍛煉正當時啊!”
到底誰說的是對的?到底應該怎麼去鍛煉呢?
事實是:
運動不應該千篇一律!
不同的年齡適合不同的運動方式!
5-17歲 以神經支配協的調性運動為主
注意
1、首先切勿讓孩子過早地參加劇烈、超負荷的運動,不僅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還會影響孩子長高;
2、其次就是兒童的肺活量相對較小,心臟只有成人的1/3大,心臟壁薄,每搏輸出量少。如果過早地進行激烈的運動,很容易受到傷害;
3、當孩子12-17歲,心肺功能逐漸發育完善,這時的運動可以偏向耐力性長跑,但要注意循序漸進,逐步增加大運動強度的比重。專家說,心血管病從兒童期就會開始,如此運動,會減少患病風險。
總結來說,從孩子在出生後到11歲,可以做一些對力量要求不高、對心肺功能要求不高,而對神經支配協調性要求高的各種球類活動。伴隨著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技術動作多樣、複雜且協調要求高的“體育技能”,就會刻在大腦皮層中,形成條件反射的“動力定型”,讓孩子愛上這項運動,會終身受益。
18-30歲 力量、耐力一起練
對於20歲年齡段的男性來說,身體各個部位功能都正處於鼎盛時期,此時可以通過強化鍛煉讓肌肉變得結實發達,這個時期的鍛煉效果能夠作為身體健康的“儲備資源”,讓你終身受益。通過鍛煉肌肉,心肺功能會得到提高,耐力水準會達到頂峰,身體綜合素質會迅速提高,就連男性特徵也會更加突出。
所以力量、耐力一起練。每週至少從事5次中強度運動,每次不少於30分鐘;3次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快走和騎車等,每次1個小時。每週還可做2次重訓和靈活性運動,如普拉提斯或瑜珈,這些運動可以維持骨密度的強度。如果工作太忙,可以原地縱跳,也可以借助律動這種類似跳繩的運動方式代替。
30-40歲 增加肌肉韌性
一到30歲,男女腦垂體分泌的荷爾蒙開始減少,身體內的關節、骨骼會變得脆弱,尤其是一些缺乏運動或運動習慣錯誤的人,還會出現關節疾病,為了保持骨骼、肌肉的韌性,應該加強這方面的鍛煉。
建議每週進行2- 4小時的力量運動。另外,每週再做1個小時的四肢伸展及靈活性運動也很有必要。每天可以進行10 - 15分鐘的伸展運動,重點是背部、腰部和腿部。
工作空檔可以採用下面幾個動作:用手勾腳尖、仰臥高抬腿、體側伸展,也可以到健身房專門學習一套柔韌鍛煉操。這個年齡段仍然可以選擇絕大多數鍛煉項目,但如果有幾個月沒有運動,重新鍛煉要循序漸進,運動前最好做個心肺功能檢查。
如果你很忙,你可以選擇一種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律動,説明你緩解一天疲勞的同時,幫助你疏通全身的血液。
40-50歲 加強心血管功能
人到中年,最容易大腹便便,身材走樣。超過40歲,男性應該堅持中等強度鍛煉,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這不僅能夠保持身材,而且能預防高血壓、心血管病等常見的疾病。
可以嘗試邊擴胸邊快走。處於這一時期的人,心肺功能開始下降,邊擴胸邊快走是增強心肺功能的好方法,最好買一隻計步器,每天走1.6萬步,走的越快越好。另外,每週進行2-4小時力量運動,也能加強心血管功能。
建議每週進行3次慢跑、游泳、快走這樣中等強度的鍛煉,同時也要進行一些力量訓練,防止肌肉老化,如推舉啞鈴,注意重量不要過大,但練習次數可以增加。此時一定要培養喜愛的健身專案,並堅持下去,為老年以後的健身打下基礎。
50-60歲 - 維持體能
不妨多打打羽毛球。可以挑戰速度與耐力的體育運動,像羽毛球、網球等,這些運動可以提供維持健康體能所需的元素。
60-65歲 預防關節炎
每天步行30分鐘。從60歲起,人們患骨關節炎的現象越來越多。到了七八十歲,人們肌肉構造的數量只相當於50歲時的一半,這意味著他們在爆發性的運動專案中速度和競技能力明顯下降。
每天可以步行30分鐘,每週5次。對60歲以上的健康老人來說,游泳是最好的運動項目,對患有關節炎的老人尤其有益。
65歲及以上 - 增強平衡性
人老了,身體各項機能下降,運動更加困難,但其實可以堅持每週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有氧身體活動。活動能力較差的老年人每週至少應有3天增強平衡能力和預防跌倒的活動,比如跳舞。
如果你也不喜歡運動,或者沒辦法正常的運動,不妨採用用律動的方式,律動機、律動沙發、輪椅律動等都能夠帶你輕鬆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