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來說:肥胖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是一種淋巴細胞增多導致的炎症反應。

為什麼說肥胖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

之前發表在 FASEB Journal 雜誌上的一項新的研究報告中,科學家證實了在超重 / 肥胖人類和老鼠的腹部脂肪組織中 PAR2 炎性蛋白的量存在異常。

而且根據《科學》網站的報導:免疫細胞可以像對待細菌和病毒一樣處理脂肪,如果缺乏這種免疫細胞,動物會表現出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膽固醇,也就是說某些肥胖和糖尿病這種代謝綜合征患者,可能是免疫功能缺陷導致的後果。

為什麼說肥胖是一種炎症反應?

近些年的研究發現,肥胖者外周血中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數αTNF-α)等幾種炎症反應標誌物的濃度明顯上升。所以有學者開始用慢性低度炎症反應狀態描述肥胖。

肥胖導致的慢性病

大量研究表明,肥胖患者體內的代謝紊亂,例如胰島素抵抗和血管受損,是其體內的一種全身性、慢性、低度發炎狀態引起的,所以肥胖和很多疾病都密切相關,如:第2 型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等。

多篇流行病學論文報導,肥胖和糖尿病人血液中的內毒素含量顯著高於健康對照人群,他們同時也有全身性的慢性炎症問題。

也有很多論文指出,肥胖病人、糖尿病病人腸道內的內毒素產生菌的數量顯著高於健康人。

這些結果都提示,內毒素產生菌可能是誘發人體肥胖乃至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是否存在與肥胖相關的細菌種類?

早在2007年,比利時學者發現,腸道裡的革蘭氏陰性條件致病菌釋放的內毒素(脂多糖,LPS)能引起這種慢性炎症。2012年的時候,中國學者也報導了第一個肥胖致病菌的例子:

他們為一位26歲,175公斤的極端肥胖志願者,設計了一套營養干預方案。

志願者其在9周後減重30公斤,血糖、血脂、血壓基本回歸正常範圍。

14周後,一共減重51.4公斤,而且主要代謝指標都恢復正常。

干預前,志願者腸道內有一種細菌特別多,占到總量的30%,但是,干預4周後就降到0.5%以下,經過DNA測序,確認這些細菌主要是陰溝腸桿菌,並分離了一個代表菌株,命名為B29。並證實了引起肥胖和胰島素抵抗是 B29 特有的致病能力。

最後科學家得出結論:肥胖本身無需醫療干預,只需改變個人生活方式(節食加運動),但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及其誘發的後遺症必須經過藥物治療。

多吃抗炎食物

抗炎食物實際上就是抗氧化食物。

主要指:血糖指數低、富含纖維的全穀物和水果、深綠葉蔬菜、菜花、洋蔥、大蒜、堅果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魚類也屬於抗炎食物;其他還有某些調味劑如薑、肉豆蔻,以及小白菊、茶、咖啡等可以降低炎症水準,改善代謝,預防第 2 型糖尿病,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可以防治一些慢性疾病。

少吃促炎食物

促炎食物”  主要包括:速食飲食、精製飲食、高糖飲食、高脂飲食 等。

它們會提高炎症水準,增加食欲、增加脂肪的堆積,促進氧化過程、促進衰老,增加動脈粥樣甚至是癌症的發病幾率。

‧多運動!多運動!多運動!

少吃多運動,這應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是沒幾個人能堅持下來,所以一直推薦懶人的運動——律動,之前有說過律動在減肥方面的功效,跟普通的運動減肥原理是不一樣的。另外說到律動在預防糖尿病方面的功效時,也說過律動能夠降低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今天就用兩組科學實驗來說明:

1. 律動減肥的人體實驗

米蘭思(Milanese C)是義大利維羅納大學(Verona)教授,他做了兩個人體實驗,第一個實驗是以正常體重的年輕人看律動的效果。經過8周,結果發現全身的體脂肪明顯降低(p=0.036),而身體瘦肉重量增加(p=0.009體重及身體品質指數雖然沒有變,但是皮下脂肪厚度明顯減少,可見經過8周的律動後,受試者的身體組成成分發生改變。

米蘭達的第二個實驗則是以肥胖體重的中年人來看律動的效果,經過10周,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較,他們利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發現身體品質指數、體脂肪及軀幹脂肪都明顯減少,而下肢的力量都明顯增加。

2.律動可以增加免疫平衡能力達125

美國喬治亞健康科學大學的餘(Yu JC)使用缺乏瘦體素的幼鼠做實驗,這些老鼠由於缺少抑制食欲的瘦體素荷爾蒙,會不停的進食,直到罹患肥胖和糖尿病。他給這些幼鼠每天 20 分鐘的律動,經過8周後,他發現這些老鼠的【糖化血紅蛋白】(代表長期血糖控制的指標)都大幅降低,甚至比使用降糖藥物還更好,而且多吃、多尿等症狀也明顯減輕。他還發現,即使正常的老鼠經過 4 天律動後,給予大量口服葡萄糖,血糖也能降得很理想。

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律動降血糖的機轉,除了刺激骨鈣素的分泌外,還加上產生免疫系統的抗發炎物質參與,還發現免疫系統中會攻擊細胞內DNA的一種免疫蛋白物質 γ-H2AX,在律動後 γ-H2AX 會減少5倍,而且律動可以增加免疫系統平衡能力達125倍。

所以說:律動不僅能夠降低肥胖,還可以降低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預防多種慢性病

運動是良醫,科學有效的運動永遠是預防和改善很多疾病的良方,每天動一動,讓身體更健康。

說到這裡,還是忍不住要問一下:你胖嗎?有多胖?除了根據肉眼判斷,有沒有判斷胖瘦的科學依據?

國際比較常用的是【身體品質指數】簡稱 BMI,它是衡量人體肥胖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主要用於統計分析。

下面是計算公式,大家可以根據公式算一下自己在哪個範圍內(適用於18歲以上的成年人)。

體重指數(BMI=體重 / 身高的平方(單位kg/㎡)

比如,小倍的身高是160公分(1.6m),體重是53kg

那麼小倍的 BMI = 53 / (1.6×1.6) = 20.7

參照下表的中國標準應該是屬於正常的範圍

BMI 對人體肥胖程度的判斷只是一個大致的範圍,至於身體體脂肪含量是否超標、肌肉含量是否正常等資料的評估不是十分準確,如果想獲得身體各項指標資料可以到醫院或者專業機構進行詳細的檢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